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置规定是确保实验室安全、防止环境污染和保障人员健康的重要环节。以下是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置规定的详细归纳:
一、废液分类与标识
- 实验室废液应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,包括但不限于无机废酸液、无机废碱液、混合有机液等。
- 废液储存容器必须贴上标签,写明废液种类、主要成分、储存时间、所属单位、实验室、联系人及电话等信息,确保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和操作。
二、废液收集与储存
-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废液收集容器,容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,并定期清洁和消毒。
- 废液桶装满后,应转移至实验室统一安排的存放地点,专人负责安全保管。
- 某些特殊类型的废液,如剧毒品、爆炸类化学品和含放射性化学物质,应采取专门的收集和储存措施,确保其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。
三、废液处理与排放
- 对高浓度废酸、废碱液要进行中和处理,调节至中性后再排放。
- 含少量被测物和其他试剂的高浓度有机溶剂应尽可能回收再用。
- 含有重金属的废液,不论浓度高低,必须全部回收,不得直接排放。
- 可溶于水的有机试剂,如甲醇、乙醇及醋酸等,能被细菌分解,这类溶剂的稀溶液可用大量水稀释后排放。
- 对于含有特定有害物质的废液,如含砷、汞、铅、铬、酚、镉、氰的废液,必须经过专门的处理,达标后才能排放。
四、废液交接与监管
- 实验室废液的交接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,确保废液在交接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或误操作。
- 实验室应定期通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可、持有危险废液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到实验室收集有毒、有害废弃物,并按照规定填写好“废弃物记录、转移联单”。
-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废液管理制度,明确废液的产生、收集、储存、处理和排放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流程。
五、培训与宣传
- 实验室人员应定期接受废液分类与安全处理方面的培训,提高他们的废液安全意识和技能。
- 实验室应加强对废液管理的宣传和教育,使每个人都了解废液的分类和安全处理要求。
六、事故应急与处理
- 实验室应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,明确应急组织机构、应急处理程序和应急物资与设备等。
- 一旦发生废液泄漏、溢出或其他意外事故,实验室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置,避免事态扩大,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。
综上所述,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置规定涵盖了废液的分类、收集、储存、处理、排放、交接与监管、培训与宣传以及事故应急与处理等多个方面。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实验室废液的安全处理,防止环境污染和保障人员健康。